smallvillecy

来自堪萨斯小镇的大男孩

道德的经济之处

        道德确实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究其根本,是因为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引导和约束作用。而其中林林总总的约束,随着自然科学和人类认知的提升,有些被人们淘汰掉了,有些则依旧存在于人们众所周知的主观判断之中。

        利己是自私,但不一定损人,除非损人是达成利己的代价最小的手段。事实上很多时候,要达成利己的目标,代价最小的方法可能恰恰是利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写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刺激别人的利己心而自愿替自己做事,他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目的了。任何一个想与别人做买卖的人,都可以先这样提议:请把我所要的东西给我吧,这样你就能从我这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交易的通义。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可以取得所需要的大部分帮助。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供给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恩惠,而是因为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别人利他心的话,而改说唤起别人利己心的话。就算我们自己有需要,也要说这样做对他们有利。” 

        而道德实际上是在引导人们通过利他来进行自利,这就是人类社会需要道德的原因。道德规范会褒奖利他的自私行为,贬低不利他的自私行为。为什么大多数时候,大家宁愿辛辛苦苦去做一件工并非去做一个飞车抢劫犯呢?因为大部分人都对抢劫犯口诛笔伐,因而当抢劫犯所付出的名誉上的代价实在过大。更深层的思考是,为什么人们对行乞的乞丐嗤之以鼻而对努力勤奋的工匠师傅多加赞美呢?因为道德观念告诉我们,行乞不过只是把他人的资源转移到自己身上,虽然满足了施舍者的同情心,但其行为究竟没有对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毕竟不会有人努力工作多赚一分钱,结果仅仅是为了去施舍给流浪汉来满足自我的同情心;而勤奋的工人们是生产制造出了他人所需要的东西,并且实实在在为创造社会财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然而,道德规范也会过犹不及。过为严苛的道德标准甚至会要求人们做到所谓的损己利他,忘却了利己的初衷,如此可能会引起他人的无心之失亦或有心之用。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则是给人们定了一个过于严苛的道德规范了——在今天的人看来,已经并非古人眼中那般神圣而不可侵犯了,因而称其为愚孝可一点也不为过。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细思其中的利害关系呢?纵观二十四孝,无一不是打着自我牺牲的旗号去尽忠尽孝,最终感动社会甚至上天,奇迹降临,天人无不慷慨解囊。这种“牺牲自我”的尽孝行为表面上并不利己甚至损己,还打着“尽孝”的名义,看似损己利他,感天动地、可歌可泣。可实际上呢?实质上,孝子尽忠尽孝,其中的名誉与夸颂已然驱动着他们的利己心,继而他们不是获得了社会的褒奖而获得了馈赠的资源,就是在感动上天的刹那接受了那上天掉下来的馅饼。后者,孝子贤孙们守着至孝的名义,却不劳而获,并没有对社会做出一点半点的贡献,至于前者,其利用他人的同情心来获取他人的资源,虽然馈赠者获得了身心上的愉悦和名声上的荣誉,实际上却还是不利于增加社会贡献的自私行为。

        正如前文所表,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实际不能再过明了。道德之所以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其实质在于道德对人类社会尤其是经济社会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道德的引导作用则展现了它最为经济的地方——利他利己之心。损人利己毕竟更多的是掠夺了他人的资源,而以利他之手段达到利己之目的才是高手所为,也是道德约束所引导的最为经济的结果。

        当今的网络世界,跟风站队之行为数不胜数,多如牛毛,多数以仁义道德之名四处批判,却是忘了道德的本心了。我们可以高尚地大肆批判一次性筷子对林木资源造成的破坏,殊不知一棵百年古树做出来的筷子成本之高只能让生产商们望而却步,让消费者们无福消受了。我们也可以毫不留情地批判某某航空公司赶人下机、不近人情,殊不知若不如此作为,其后果更可能是害人害己罢了。不明所以地跟风站队,进行道德批判,忘却了道德的经济之处,是不是会让我们更容易忽视那些存在了的解决办法中的精妙之处呢? ​​​

评论

© smallvillecy | Powered by LOFTER